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高齡醫學門診日增 銀髮族疾病問題多

依內政部統計,臺灣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數的9%,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台灣已可稱為老人國家。就身、心、靈的角度來看,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器官的退化是必定的事實,就近幾年來各大醫院高齡醫學門診的盛況,就不難理解老人身體疾患所衍生出的眾多問題的重要性。

常見的銀髮族疾病有下列七項:
 
1. 內分泌疾病
高齡化伴隨的內分泌疾病非常多,舉凡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腫瘤、更年期問題…等,都是高齡好發的內分泌疾病。各種內分泌疾病的病因、診斷方式、檢查儀器、以及治療方法,因人而異。因此,尋求專業醫師協助是絕對必要的。

2. 呼吸道疾病
老年人的肺功能會因老化而變差,尤其是長年抽菸或吸二手煙的個案,常見的症狀有:咳嗽、哮喘、和呼吸困難。診斷方面,全身性詳細的評估很重要,以釐清肺因性和其他致病因的不同。氣喘與慢性阻塞型肺病,在銀髮族也很常見,但用藥上要更加小心藥物種類、劑量、和副作用。對老年人要多觀察吸入性藥物的使用技術、及藥物交互作用、以及因為年齡增加造成藥物代謝變差。現在工商業社會,獨居老人增加,因此也要注意老人呼吸道疾病急性發作情況危急的可能性與應變措施。

3. 心臟疾病
年齡增加,發生血管硬化及心臟功能退化的機會也逐年增加,衍生而來的疾病包括有:狹心症、冠狀動脈疾病、心臟擴大、心衰竭…等。然而這些心臟問題是可以加以預防並限制其惡化的。因此,有任何相關症狀或不適,盡快就醫並詳細檢查和治療是絕對必要。由於部份高齡族群受限於行動不便、警覺性不佳、認知功能退化…等,造成就醫時間延宕,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4. 腦中風
隨著年齡增加,會伴隨血管硬化,所以腦中風好發於高齡人。腦血管硬化之後,阻塞或破裂而造成突然或陣發性的大腦功能失調,腦細胞死後無法再生﹐所以中風多半留下後遺症。根據統計,高血壓患者發生血管腦梗塞的比例是正常人三到四倍。腦中風常見的症狀有:突然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部分會合併顏面神經麻痺、突然視力糢糊、語言障礙、暈眩,平衡失調、劇烈頭痛…等。預防腦中風發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控制危險因子,像控制高血壓、血糖、高血脂症、戒除抽菸喝酒、規律運動、冬天確實保暖,都是很重要的預防措施。預防醫學在腦中風的防治上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非等到腦中風發生了,才要開始治療。

5. 情緒疾病
國人平均壽命增加,老人人口相對增加,醫學報告已證實,老人憂鬱症患者比率逐年增加,65歲以上的老人憂鬱症罹患率高達20%以上。老人憂鬱症的症狀包括有:經常覺得食慾不振、容易疲勞、睡不著、出現悲觀想法、焦慮不安、無法平靜下來、呈現意志力低落、判斷力遲鈍等症狀。由於老年人體質異於年輕或成年人,使用抗憂鬱症等藥物時,最好是從少量開始,寧可選擇副作用少、藥性緩和的藥物,並且要嚴格注意是否出現藥物副作用,服藥順從性亦是需要重視的。

6. 退化性骨關節炎
這是一個在高齡人口非常普遍的問題,最常見且影響最大的位置在膝關節。隨著年齡增加,關節長期使用的結果,關節腔潤滑作用的關節液逐漸缺少,使原本充當骨關節軟墊的軟骨不正常磨擦,導致軟骨破壞與退化。軟骨退化後,保護骨頭表面的功能逐漸減少,間接造成骨頭的磨損,行走或站立時,身體重量便會使退化的關節感到疼痛。藥物的使用或關節腔內潤滑液注射都能部份緩解病人的不適症狀,但是要治本恐怕有困難。最嚴重的退化性骨關節炎或許需要人工關節置換術來治療。

7. 失智症
主要症狀為記憶力及認知功能減退,除此之外,其他如空間感覺、語言、判斷、算術能力、抽象思考等功能也會發生障礙。失智症的原因包括退化性、血管性、混合性、及其他。詳細的病史是診斷失智症最好的方法,智能測試能確定診斷及評估嚴重度。目前「簡短智能評估」測驗是最常用的初步評估工具。失智症症狀發生緩慢,最初常被忽略,若沒有治療或預防,最後完全失能時全依賴家人照顧,造成家人極大負擔。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將成為值得關心的問題。目前沒有治療特效藥,但有些藥物可減緩認知功能惡化。

原文網址: NOWn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