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懶惰習慣好難改?基因藥物可望治療

懶惰和倦怠總是讓減肥失敗、成為生活中的絆腳石嗎?加拿大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懶惰者不一定是在找藉口,而是先天基因作祟造成;科學家透過老鼠研究發現,人體內有2種基因能將食物轉成AMPK(酶)激素,此激素能讓人精力充沛,目前基因藥物正在研製中。

2009年義大利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懶惰平均讓人少活10年,且生活中不同的懶惰,可能會增加冠心病、中風、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症、肥胖症、結腸癌以及乳腺癌等8種疾病的罹病風險。

加拿大科學家史坦伯格研究發現,勤奮和懶惰是由基因決定,且可望透過基因藥物治療、控制改善;研究報告指出,人體內有2種基因能將把食物轉成AMPK激素,這種激素可以產生能量,讓人充滿活力,若缺乏者常感到疲累、倦怠。

史坦伯格透過2隻老鼠做實驗,將其中一隻植入2種可能產生AMPK的基因,對照後發現植入APMK的老鼠,20分鐘內可在輪子上跑足一公里,而另一隻老鼠快走近40公尺後,就因無力而停下;史坦伯格表示,此發現可望製成基因藥物,治療懶得動、運動困難者。

懶惰是一種心裡上的厭倦情緒,若是此種藥物研發成功,將造福想藉由運動減重的民眾,但有專家提醒,運動本身也能刺激AMPK的產生,在藥物尚未研發成功前還是透過努力運動較為實際

原文網址: NOW今日新聞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